你思考下自己買東西的決策過程,就明白商家為什么要做廣告了。
比如你決定買一臺國產空調,你沒去商場之前會首先想到格力、美的對嗎?然后會想起海爾,知識面再廣一點會想起春蘭之類的,但你最多也就能記住五六個牌子不是嗎?
你為什么會想起這五六個品牌?是不是廣告的功勞?如果不是,那估計是你親友或者網(wǎng)友給你推薦的,但你想過沒,一直沿著這條相互介紹的口碑鏈往上追溯,最終還是會追溯到廣告。
喏,廣告的效果,就是在你腦子里植入他們的品牌,讓你想買東西的時候,能從幾千個同類產品里想起它來。
但這種植入,只成功一半,因為你實際去到商場買的時候,雖然你認定了格力或者美的,但到了商場,你可能會因為格力和美的的銷售人員態(tài)度太差,而海爾正在打折而且服務態(tài)度好,你最終就買了海爾。所以廣告不僅是商家在媒體上做的廣告,還包括銷售人員的形象和打折活動讓消費者產生的“我占到便宜了”的錯覺。
這么說可能沒法完全解答你的疑惑,那我再給你分析下某牛奶品牌的廣告效應。他們曾經在央視做過一個很經典的廣告:“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xiàn)牛羊”,然后是藍天白云大牧場和奶牛,很容易勾起你對大草原的聯(lián)想不是嗎?然后你會想,大草原那么好的空氣陽光和草,都是純天然的,牛吃了肯定產出干凈的奶——看到沒,它通過這個廣告,成功在你大腦里植入一個概念——內蒙古的牛奶是最好的,我們的奶用的是內蒙古的奶——而且你以為這是事實。
這張圖不是那個牛奶公司放在央視的圖,但類似的圖片,很容易讓人把牛奶的品質往好的方向聯(lián)想,不是嗎?
可事實的真相是什么呢?他們的這個廣告并不是內蒙古草原拍的,那你猜是哪里拍的呢?打死你也想不到吧——在廣州一家五星級酒店門口的草地取的景,藍天是做出來的。關于這個廣告還有個趣事,央視播放了,沒有誰指出它的問題,播了好久,后來農科院的一位專家質疑:“為什么內蒙古的草場長出了亞熱帶的草?”——當你由廣告聯(lián)想到內蒙古的草場時,你以為這是事實,但其實只是你自以為的真實,離真正的事實很遠。
這個廣告還沒完,因為你通過這個廣告還滋生了“內蒙古的牛奶是最好的”的錯覺,其實中國最好的奶源地是大慶,而不是內蒙??吹經],廣告再次在你大腦里植入了一個騙局。
然后再來給你分析“我們的奶用的是內蒙古的”這個很多人會有的錯覺。其實你知道嗎?對于全國性的牛奶企業(yè),成本開銷最大部分是廣告投入,然后就是運輸成本——作為一家全國性的企業(yè),如果所有分廠的牛奶都從內蒙運過來,那它還有必要建分廠嗎?——沒錯,他們用的其實是建廠當?shù)氐呐D獭?/SPAN>
其實人家從來沒在這個廣告里說“我們的廣告是在內蒙古拍的”“內蒙古的牛奶是全國最好的”“我們用的牛奶都是內蒙古的”,可很多普通消費者就是會產生這三大錯覺——這就是廣告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在你的大腦里植入一個你自以為是事實的概念。
其實所有的廣告都有類似的功效,優(yōu)秀的廣告與失敗的廣告的區(qū)別,差別只是在于他們的概念植入是否成功,或者說有多成功。
消費者總以為自己很聰明,以為自己是理應的,會根據(jù)搜集到的信息選出優(yōu)質的商品,這也是消費者的錯覺——因為商家和消費者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商品真實的信息,只有商家才100%知道,消費者通過廣告、口碑、信息搜集所得知的,不過是局部的真實,而且還只是對商家有利的那一部分真實??芍灰M者自己以為掌握了真實就夠了,不是嗎?當你以為自己在優(yōu)質的物品買單時,其實你只是在商家的廣告付費。
你有沒有想過什么情況下廣告會消亡?一種情況是信息完全透明,比如對空調,消費者知道每個空調的實際情況,所以可以理性選擇合適自己的——但事實上這種情況不可能發(fā)生,所以就是誰把自己吹得牛逼,誰就能贏得消費者。
深諳廣告之道的人,總是能引領消費潮流,創(chuàng)造消費熱點。在這一點上,海爾總裁張瑞敏是個中高手,1985年冰箱還屬于賣方市場,只要你能生產出來,有多少的都賣得掉,那個時候的商家根本就有廣告意識,但張瑞敏通過“砸瑕疵冰箱”事件營銷成功,讓海爾在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在消費者腦中植入“海爾冰箱質量好”的概念,當冰箱市場供過于求時,“質量好”的海爾便能活得更好的銷量和利潤。
張瑞敏當年砸冰箱,從全國各地請了好幾百記者前去觀摩,你真以為他是為了“砸”冰箱而“砸冰箱”嗎?
但海爾如果僅僅是質量好,等大家都意識到質量重要時,都會提升產品質量,總一天別的品牌質量會超過海爾,于是張瑞敏又通過宣傳四川海爾的員工為了準時送貨背著冰箱走了兩個小時的故事,偷偷給消費者植入“海爾是服務最好的品牌”的概念,再次通過事件營銷引領了潮流。
這部,互聯(lián)網(wǎng)的風吹來了,張瑞敏又在順應潮流宣傳海爾“自殺重生”,宣布自己互聯(lián)網(wǎng)轉型成功,還成了中南海的座上賓。
回首歷史,再看看當下,不管是“所過之處寸草不生”的董明珠天天占領輿論高地,還是“為發(fā)燒而生“的小米炒作的“快”,再或者“年輕態(tài),健康品”的腦白金把產品等同于年輕,以及“愛她就請他吃哈根達斯”把產品與愛捆綁銷售,其實都是在通過在消費者大腦植入理念來讓自己的產品顯得與眾不同,換湯不換藥的營銷伎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