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老翻譯的切身體會說說吧。
我是學西班牙語的,80年代的大學生。從畢業(yè)后以翻譯為業(yè)13年,然后轉行人工智能,因為西班牙語算是小語種,就業(yè)優(yōu)勢大,我的大學同學到現在多數還在從事這個翻譯行業(yè),差別呢,就是當我已經年收入一二百萬的時候人工智能,他們還在一萬到一萬五六月收入左右。
除了這個例子之外,還有一個例子可舉。我公司有大量外文資料,以前都是找兼職翻譯(一個月有四五個兼職翻譯吧),但新版的谷歌翻譯和微軟翻譯用上以后(兩個翻譯軟件各有優(yōu)勢),我只需要一個專職翻譯校對一下就夠了。以前那幾個長期做兼職翻譯的,現在就用不上了。
不知道大家用過最早的數碼相機嗎?像素只有四五十萬的。價格差不多1200元?記不太清楚了。效果完全不能和傳統(tǒng)相機相比。所有人都不看好,包括柯達公司在內?,F在呢?
機器翻譯的局限性很大,在文學詩歌方面,幾乎永遠替代不了人。但大量的翻譯工作,都是特定行業(yè)性質的,比如,法律,IT,機械,工程……這些專業(yè)性強的翻譯工作,人力翻譯是完全無法和機器翻譯相提并論的:
人力翻譯質量:9,成本,10
機器翻譯質量:10,成本,3,這個成本包括了校對成本,質量是校對后的質量。
這里面還沒有考慮到時間問題。人力翻譯時間是機器加校對翻譯時間的五倍不止吧。
很多人沒有用過新版的谷歌機器翻譯還有微軟的神經網絡翻譯,對翻譯工作的理解又局限在文學方面,就要誤人子弟了!人力翻譯的質量高于機器翻譯,是在一定的前提下的。大量的翻譯動輒幾萬上百萬,校對能力強的話(其實就是機器翻譯的慣有毛病了然于心),質量是有很高的保證的。
學外語的人,其后的工作,80%還是從事商務、技術方面的翻譯。從事純文學、外交、同傳翻譯的少之又少。如果說全社會以前對外語人才需求量100的話,在AI時代,需要30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