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體育的營銷,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理解的體育營銷,它被定義為“把營銷原理和過程專門運用到體育產(chǎn)品和那些借助于體育來營銷的非體育產(chǎn)品上”。
曾經(jīng)有人問可口可樂發(fā)言人,為什么可口可樂對體育情有獨鐘?可口可樂發(fā)言人說:如果你今天在路上隨便找個芝加哥人問一問,他對可口可樂與公牛隊更關(guān)心哪一個?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關(guān)心公牛隊的戰(zhàn)績?nèi)绾?,即使可口可樂是一個世界級品牌。
這就是體育的魅力,也是體育吸引了全球企業(yè)74%贊助費用的原因。體育是沒有國界的語言。體育競賽象征著公正、和平、進取、拼搏等積極健康的正面形象,集中而龐大的觀眾群又使營銷目標十分清晰,因此體育賽場一直是有野心的企業(yè)夢想的熱土。
什么是體育營銷?
體育營銷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1978年美國的《廣告時代》雜志。從那時起,體育營銷就被用來描述各種與體育有關(guān)的商業(yè)促銷活動。體育營銷在廣義上包括兩種含義:營銷體育(marketing of sport)與“通過”體育的營銷 (marketing through sport)。
營銷體育,是指體育組織通過與其他組織之間的產(chǎn)品、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交換來實現(xiàn)體育組織自身需求的一種社會管理過程。換言之,就是各種體育賽事、體育組織運用市場手段進行的自我營銷。
“通過”體育的營銷,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理解的體育營銷,它被定義為“把營銷原理和過程專門運用到體育產(chǎn)品和那些借助于體育來營銷的非體育產(chǎn)品上”。也就是企業(yè)通過實物和資金贊助等手段,同體育組織、賽事、體育明星等建立聯(lián)系,獲得相應的權(quán)利,進而運用廣告、公關(guān)、促銷等手段,圍繞品牌定位進行整合傳播,建立獨特的品牌聯(lián)想,有目的地推進營銷策略的實施。
為什么進行體育營銷?
企業(yè)進行體育營銷一般而言有三個目的。
第一,擴大企業(yè)和產(chǎn)品的美譽度,提高銷售業(yè)績。對于一個注重形象的公司,體育贊助是在短時間內(nèi)激起廣泛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重要方法。美國體育營銷教授胡克、吉多爾和奧斯曼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體育贊助能比廣告激起更高的知名度水平。此外,比起廣告,體育贊助會導致受眾與被促銷品牌更廣泛的特征聯(lián)系,進而影響其購買行為。
第二,競爭。體育贊助的另一個目的是對付競爭者的威脅。許多企業(yè)聲稱它們并不是對贊助機會感興趣,但它們不得不提供贊助。換句話說,如果它們不對贊助項目投資,它們的競爭對手就會這么做。贊助被認為是一個減小競爭威脅的搶先戰(zhàn)略。例如,阿迪達斯贊助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就是出于對耐克贊助效用的考量。
第三,接觸目標市場。體育作為促銷手段的獨特特征和好處之一是它接觸目標市場的能力,體育觀眾因為分享一致的興趣而被吸引到體育實體(賽事,體育明星,體育協(xié)會)。所以,體育賽事是一個消費者心理細分的自然場所。
體育營銷之道
體育營銷可以細分為賽事營銷、體育明星代言、特許產(chǎn)品營銷三個層面。下面分別以三星、安利和金六福為例來演繹和點評這三種截然不同的體育營銷之道。
案例一:“整合”和“個性”,是三星賽事營銷的兩個關(guān)鍵詞
三星電子的案例首先讓人感受到體育營銷的超凡魅力,三星的品牌蛻變過程就是一部贊助體育賽事的營銷史。
20世紀80年代初,三星還是一家給日本三洋公司代工生產(chǎn)廉價的12英寸黑白電視機的韓國小公司。2005年8月,美國《商業(yè)周刊》推出的全球最有價值品牌排名中,三星品牌的價值高達149億美元,首次超過Sony,世界排名第20位。三星電子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一驕人成績,圍繞奧運會、亞運會等國際重大體育賽事開展的體育營銷是其成功所在。
三星的體育營銷戰(zhàn)略里,奧運營銷是核心。其營銷目標就是讓人看到奧運五環(huán)標志就想到三星。三星的奧運營銷,既包括參與體育營銷最高策略的國際奧委會全球合作伙伴計劃(TOP計劃,1997年以后的每屆奧運會上都能看到三星的身影),也包括贊助世界杯足球賽等全球性單項比賽,以及贊助亞運會等洲際性體育賽事。
除了支持奧運會和亞運會之外,三星贊助的體育賽事遍及東歐和西歐、北美和拉丁美洲、亞洲和中東。三星長跑節(jié)每年都會在俄羅斯和東歐舉辦,目的是喚起人們對地區(qū)和全球熱點問題的關(guān)注,為重要事件和項目籌集資金。三星還在美國贊助了三星世界錦標賽(SWC)。在韓國,三星擁有17支體育隊伍的管理權(quán)。
“整合”和“個性”是三星賽事營銷的兩個關(guān)鍵詞。三星比較常用的一種做法,是圍繞某一賽事采取一系列相關(guān)的營銷活動,從公益、文化、熱點等各個角度,運用廣告、促銷、公關(guān)活動等多種手段來進行整合營銷。比如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三星推出了“三星奧林匹克之約”(OR@S)計劃,通過這一高科技的公共展臺展示三星今天和未來的產(chǎn)品。OR@S在悉尼奧運會上取得了極大成功,它的娛樂項目吸引了130多萬運動員及其家屬和觀眾。
點評:
顯然,三星的體育營銷策略取得了非凡成功,這源于三星對體育營銷的準確把握,具體體現(xiàn)在三星已經(jīng)把對體育的追求、對體育文化的理解融入到產(chǎn)品中,并將高質(zhì)量的產(chǎn)品與奧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但一般而言,賽事營銷,尤其是贊助奧運會這樣的頂級賽事耗費巨大(TOP計劃一期需要6000萬美元),但其宣傳效果也最為明顯,對品牌的拉動和美譽度的提升也最為有效,因此很多國際大公司都會選擇這種體育營銷模式。
案列二:體育明星代言,安利的體育營銷之道
1998年年底,為消除“傳銷”風波的負面影響,安利在洗滌品、護膚品兩條產(chǎn)品線的基礎(chǔ)上,將紐崔萊營養(yǎng)素補充劑引入中國。一改傳統(tǒng)的口碑宣傳,安利打出了以體育明星形象代言人為主、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為輔的體育營銷“組合拳”。
2001年,“跳水皇后”伏明霞率先擔綱廣告片主演,紐崔萊品牌開始為人熟識。此后,人氣急升的田亮接棒出任代言人,他極具親和力的笑容與明星氣質(zhì),強化了紐崔萊“營養(yǎng)健康”的品牌形象。2005年,被美國《時代》雜志譽為“下一個姚明”的中國男籃主力易建聯(lián),又給紐崔萊帶來了更為朝氣蓬勃的時尚感。
2002年,首次開跑的“安利紐崔萊健康跑”邀請奧運冠軍王軍霞作為形象大使以吸引眼球。2005年,“安利紐崔萊健康跑”更名為“為2007年世界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加油”,全國每年都將有20個城市、近百萬名市民參與對2007年上海世界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宣傳。毫無疑問,在加大對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宣傳力度的同時,紐崔萊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也將有更大的提高。
點評:
安利在中國的體育營銷實踐證明,許多固有的成見是可以被打破的:運動員不再是冷漠孤傲的人物符號,他們可以變成親切迷人的產(chǎn)品促銷明星。從1998年年底進入中國市場,短短7年時間,紐崔萊已坐上中國營養(yǎng)素補充劑類產(chǎn)品的頭把交椅。但體育明星代言也有其天然缺陷:第一,體育明星的競技狀態(tài)和水平的下滑會影響其人氣,而簽約運動員一旦受傷,其代言價值就一落千丈,這是體育明星代言的最大風險;第二,作為體育明星,他們本身的個性無法為人所掌控,潛在的風險也難以估量。如NBA明星科比·布萊恩特在2003年的強奸丑聞導致其贊助商銳步公司的形象受損,田亮被國家隊開除事件導致對他的贊助效用銳減,而王治致逾期不歸事件也致使贊助商的投資打了水漂。第三,所邀請的明星要符合產(chǎn)品本身的特征,要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性。廣西金嗓子藥業(yè)的喉寶廣告,足壇巨星羅納爾多舉著一盒金嗓子喉寶,露出小兔牙,對著鏡頭傻呵呵笑了幾秒鐘。這個廣告雖耗資不菲卻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喉寶和足球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嗎?哪怕代言的是羅納爾多,二者還是沒有關(guān)聯(lián)。
案例三:特許產(chǎn)品營銷,金六福的品牌擴張之路
從“國家足球隊世界杯出線唯一慶功白酒”、“國家足球隊世界杯出線慶功珍藏酒”、“第28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合作伙伴”、“第28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唯一慶功酒”,到“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唯一慶功酒”、“第22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最高級別贊助企業(yè)”、“第14屆亞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唯一慶功酒”,并掀起“奧運福、金六福”大型傳播活動,金六福走過了一條成功的體育營銷之路。
2001年7月,北京申奧成功,使金六福作為“中國奧運會體育代表團唯一慶功酒”這一贊助的價值頓時得以放大,將金六福品牌的體育營銷推向了高潮。2004年是奧運年,金六福更是組織了以“奧運福、金六?!睘橹黝}的大型體育營銷和公關(guān)傳播活動,取得了空前成功。金六福進入2004年中國白酒銷售的前三甲,成為當之無愧的黑馬。而金六福本身只是五糧液“OEM”大軍中的一支,甚至連自己的酒窖都沒有。
點評:
金六福的成功之處是其品牌文化和奧運精神實現(xiàn)了對接,而金六福對“福文化”的詮釋就是為它的體育營銷策略量身定做的。奧運本身巨大的眼球效應再加上成功的媒體運作,金六福脫穎而出,成為白酒企業(yè)突圍的贏家就不足為奇了。運作特許產(chǎn)品的營銷攻略需要強大的媒體支持,對資金的投入要求很高。金六福獲得特許權(quán)本身的投入并不高(600萬元人民幣),但后期媒體運作動用了將近2億元。這樣的運作模式,無論如何也逃脫不了走秦池后路的嫌疑。
來源:世界營銷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