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卡被回收了
前段時間我搬了一次家,住進了一個小公寓里,公寓樓下有一個快餐店,于是最近一段時間每天吃飯都是在那里解決的,為此我還辦了一張會員卡。
今天晚上吃飯的時候,收銀員提示我說,會員卡余額不足了,因為我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出門只帶手機不帶錢包的習慣了,于是只好把其中我最愛的一個蒸蛋給退了,這樣會員卡里的錢就夠我付這頓飯錢了。
我這么想的,但是收銀員說,還是不行。
這家快餐店有一個常年的活動,那就是辦會員卡之后,每充一百就送十元,這個活動本身沒有什么問題,說透了就是圈用戶嘛,同時還可以提前吸納一些滯留金用來作運營。
但是這里面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會員卡消費到最后,卡里必須要保留十元錢,否則余額用完之后卡會被店家回收,這個做法比較盛行于理發(fā)店,我沒想到快餐店也這么做。以前我也辦過別家快餐店的會員快,并不是都這么做。
稍微一想也可以理解,商家是希望可以用這種方法防止會員流失,萬一用戶卡里余額用完之后不來了怎么辦,卡里始終還有錢這個用戶就不容易跑掉。
但是問題來了,當我身上沒帶錢,甚至連卡也沒有帶,商家并不支持微信或支付寶。
那么對于我來說,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消費完了卡不要了,要么就是保留卡但是這頓飯不吃了,下次再吃。
但是當時的情況是后面那么多人排隊看著你,因為沒錢飯不吃了,這怎么想都是一件很栽面的事情,于是我果斷的選擇這張卡不要了,而且決定以后都不去這家店了。
拋開個人來說,我們從商家的角度來說,商家抖了一個機靈,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來挽留住客戶,但是卻又沒有用戶體驗方面的補救措施,用了一個讓客戶很沒面子的方式來挽留,這怎么想都是一個奇怪的邏輯。
二、營銷失位
而且這并不是個例。
在我在這家店消費的這一個月里,我經(jīng)常聽到收銀員跟客戶講,不好意思你卡里的余額不夠了,想要繼續(xù)用這張卡,必須在卡里保留十元錢。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案例里,商家至少有這么幾件事沒有考慮到。
第一,需求顛倒。并不是用戶“想”要繼續(xù)用這張卡,而是商家“想”要通過這張卡繼續(xù)讓用戶來消費,商家把需求的位置給顛倒了。
第二,用戶體驗。在用戶沒有帶現(xiàn)金和卡的情況下,商家并沒有替用戶想補救的措施,而且簡單粗暴的告訴用戶,你必須要在卡里保留十元現(xiàn)金。這就造成了在公眾場合下,商家把用戶搞得很難堪。
第三,發(fā)展脫節(jié)。在當下社會,出門不帶錢和卡是有可能發(fā)生的,但是不帶手機的機率是非常低的,這也就意味著可以考慮為用戶提供微信或者支付寶支付。但是作為周圍幾公里內最火的一家快餐店,竟然沒有開通這些功能,實在是一個失誤。
從我個人的觀察來看,這張店從管理到員工,普遍缺乏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知識,幾乎看不到一點互聯(lián)網(wǎng)營銷的氣息,站在商業(yè)發(fā)展的角度來說,這家店已經(jīng)和互聯(lián)網(wǎng)脫節(jié)了,還是用一個傳統(tǒng)思維在經(jīng)營。
三、用戶在發(fā)生變化
如果是站在十年前,這家店這種經(jīng)營模式是可以的,但是隨著電子支付的發(fā)展,會出現(xiàn)越來越多出門不帶錢的用戶。
至少從我個人而言,出門已經(jīng)幾乎是不帶錢了,要帶也就只帶幾塊錢硬幣坐個公交,打車有滴滴出行,買書也可以通過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平時吃個飯看個電影什么的都可以去美個團。
除非是去集市或者買地攤,以及在街邊買個手抓餅之類的,否則用現(xiàn)金的地方真的不多。
事實上買手抓餅都可以支付寶支付了。
就在我公寓對面的菜市場,有一個小伙子,雖然他只是個賣手抓餅的小攤位,但是從口碑到美團,從大眾點評到支付寶,幾乎所有的工具他都用上了,你完全不需要付現(xiàn)金,他甚至還開了一個手機微店。
在這種互聯(lián)網(wǎng)工具思維下,他的生意不要太好,目前已經(jīng)攢足創(chuàng)業(yè)成本,開了一個條件更好的大店。
而在他周圍,同樣的攤販,還在一筆筆收著現(xiàn)金,每天掙著固定不變的錢,用戶來了又走沒有一點積累。
市場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消費人群也開始在變化,當80.90甚至是00后成為市場主流的時候,過去那一套營銷方案已經(jīng)失效。
我們回到開始那家店鋪來說,其實他完全可以有兩種方法來應對。
首先他可以保留卡內余額的制度,但是設一個三天的銷卡期限,當你卡內空卡之后三天內如果不充值的話,那么這張卡就會被銷戶,即不影響用戶的消費也可以保全用戶的面子,還可以給用戶造成危機感。
其次,就是跟上時代,在POS系統(tǒng)之外,增加在線支付系統(tǒng)。
還有一點其實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本位思考,增加用戶的體驗,而不是簡單粗暴的說你卡里余額不足了,等著用戶要么丟人,要么丟卡。
四、抖機靈。
類似這樣的抖機靈,在傳統(tǒng)企業(yè)和商家當中,其實是非常多的,這是一個競爭不充分市場遺留下來的思維,簡單來說就是用小聰明糊弄消費者。
最典型的一個就是積分了。
我手上有一個卡包,里面有一堆會員卡,無一例外全是積分卡,但是我發(fā)現(xiàn)其實這些卡對我來說完全沒有價值。
比如我去買衣服,很多商家你在那里消費幾百上千,才上積幾十個甚至幾個積分,那么這得積到猴年馬月才能折現(xiàn)?用這種方法真的能夠留住用戶嗎?
對于用戶來說,發(fā)現(xiàn)積分根本折不了現(xiàn),心里反而會不痛快。用戶心里會想,我在你這天天買東西就給這么點積分,太不劃算了,這反而會促使用戶選擇競爭對手。
其實積分卡制度真的沒有打折卡好,根據(jù)用戶的消費積累,給出不同的打折遲度,讓用戶每一筆消費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刺激,這比積多少分都有效。
我寫過一篇文章,講到,社群要讓用戶產生優(yōu)越感。
什么是優(yōu)越感?
這種我可以打折,你不可以打折,這就是會員卡帶來的優(yōu)越感,而積分卡,只會讓用戶產生一種吃虧的想法,在積分卡制度下面,用戶的每一次消費都像是一次投資,投資回報不成正比自然就流失了。
多抖點機靈,多琢磨一下用戶體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