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云棲大會上阿里成立的“達摩院”科研實驗室,目前已經成為所有媒體頭條的熱點,馬云頒布頒發(fā)要在3年內對“達摩院”投入1000億的研發(fā)資金。
先說說1000億是什么概念?阿里巴巴財報顯示,其整個2016年的利潤才712億,也就是說阿里未來要拿出比去年一整年還要多的收入來對研發(fā)進行投入,不得不說是一場豪賭。
而這也讓所有媒體的焦點都更多的集中在了1000億這件事情上,但是在我看來,阿里押注1000億并非是空穴來風,其實整個科技行業(yè)的時間點正在暗暗發(fā)生一些重大的變革,而馬云此時全力押注前沿科技,也是因為預感到了一些全新的機會正在到來。
技術基礎設施的新機會
雖然目前阿里云業(yè)務依然連結不變的迅猛增長態(tài)勢,但是未來的技術厘革依然有著極大的不確定性,整個云計算行業(yè)遭遇到危機也存在可能性。
例如像亞馬遜推出的Echo智能音箱這種曾經讓所有巨頭不屑的產品,卻在2016年達到了總共7500萬的出貨量,一時間所有巨頭都大夢初醒,并反過來圍追堵截,蘋果谷歌微軟紛紛加入到這一戰(zhàn)場。當然,除了智能音箱,無人車、無人機、各種IOT設備都有可能成未來的新霸主。
因此在萬物聯網的未來,將會裂變出無數當前人類世界所無法想象到的場景,未來的基礎設施或許可能不再是云計算,有可能是某種硬件、某種更優(yōu)質的算力等等。
因此,阿里必需盡早的抽身投入到未來的升級戰(zhàn)場中,搶占新一輪潛在的基礎設施,因此必需投入到芯片研發(fā)來適配差別潛在場景,聯合產業(yè)研究量子計算來顛覆云計算產業(yè)自身。
因此達摩學院承擔著搶占新一輪技術基礎設施的任務,通過發(fā)力前沿科技,最后形成對于現實場景的反哺,安不忘危,而不至于讓本身始終沉浸在云計算繁榮的中。
科研界創(chuàng)新落地的新機會
比來幾年可以看到國內科研界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此前很多不受媒體關注的專家學者紛紛走上臺前,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這其中的一個原因一方面在于科技公司的崛起,讓這些專家學者有機會脫離學術領域,投身到真正的科技創(chuàng)業(yè)大潮中,因此諸多明星科學家都成為了各大公司所爭奪的焦點。
另一方面是學界與產業(yè)界的結合,此前學術界由于缺乏計算資源,技術場景以及數據支撐,因此經常在前沿科技領域憑空捏造,各種想法既不能得到充分驗證,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實施。
而科技公司的崛起,則給了學術界將學術成果落地的巨大機會,由于科技公司掌握真實的技術使用場景,海量的數據,因此當這些技術能力資源與學術界結合時,則可以碰撞出很大的成果。
阿里CTO,達摩院院長張建鋒體現,達摩院并非是純科研,而是要解決更多實際的問題,這點其實不難理解。
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其很有可能在實際的業(yè)務發(fā)展中遇到具體而且實際的瓶頸而無法解決,因此借助于學術界的力量雙方可以展開有價值的項目立案,并推進問題的解決。
同時學術界同樣也有想要將項目落地的想法,但是卻必然會面對計算資源以及場景數據的匱乏,而難以鞭策,例如發(fā)展量子計算相關項目。而當與阿里彼此結合時,則可以直接獲得相關技術資源的支撐,場景以及數據的支撐,最終讓技術方案擁有實際的用武之地,并將其推進到更多領域。
因此這么來看,馬云認為達摩院要在3年內實現營收,能夠自給自足,并非不成能,因為產業(yè)界更了解實際的商業(yè)需求,可以直接將能夠鞭策商業(yè)成功的案例進行立項,與學術界一同鞭策,并最終實現該項目的商業(yè)化進程。
中國公司技術賦能國際世界的新機會
受惠于移動互聯網和人口紅利,中國的技術開始走在前沿,其實去年10月份美國白宮就發(fā)布了《為未來人工智能做好準備》以及《美國國家人工智能研究與發(fā)展策略規(guī)劃》這兩份陳訴,陳訴顯示中國的人工智能研究在某些方面已經超過了美國,而且在深度學習領域的論文數量在2013年就對美國實現了超越,位居世界第一。
因此,中國不但僅是在電商、社交領域不停超越美國同行公司,背后更是有著技術作為實力后盾。
馬云體現未來達摩院至少辦事全球20億人口,解決1億人的就業(yè)問題,而且為1000萬的企業(yè)家創(chuàng)造盈利。
事實上,阿里在技術賦能方面其實早有經驗,例如其在印度投資的Paytm公司正是借助了螞蟻金服在國內的技術能力,最終保證了其金融辦事的不變以及流暢,而Paytm作為印度的支付寶目前已經擁有2.2億的印度用戶,這也可以看成是阿里技術賦能的實例之一。